快速发布信息

改革开放谱新篇 陕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日期:2024-06-27     浏览:398     评论:0    
核心提示:2022年3月起,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来解决不敢转问题,为创新撑
 2022年3月起,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

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来解决“不敢转”问题,为创新“撑腰”,让科研人员大胆转化;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来解决“不愿转”问题,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来解决“缺钱转”问题,为创新“搭台”,让好成果走向市场。(详见华商报6月23日03版)。

这一过程经历了2022年的试点推广、2023年的深化完善、2024年的增量扩面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试点单位已扩大至156家,8.9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3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三项改革”有哪些典型案例?取得了那些成效?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科技厅。

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堵点 被“三项改革”一一化解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痛点堵点,“三项改革”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职务成果单列管理 消除了他们的顾虑

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万一研究员团队以重组SOD为核心原料研发的化妆品面膜和修护精华系列产品,因陕西省科学院是省属公益性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手续复杂、转化资金缺位等问题,制约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陕西省科学院根据“三项改革”政策,实施职务成果单列管理,消除了万一团队的顾虑,团队通过路演活动,与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缺失的问题,2022年12月创办陕西科聚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西北大学马劲风团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因现行评价体系对价值认可度低、科技成果归属权难以明确等问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马劲风教授作为成果完成人将5项发明专利成功转化落地,以1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入股陕建安装集团,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助力榆林能源化工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凭从事成果转化的贡献 他们评上了正高

西安工程大学田宝华副教授,先后主持设计共计1000款防寒服、300余款图案、150余款徽章、100余款辅料,但因长期从事工程应用及转化方面的工作,无暇发表高水平论文导致正高级职称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根据“三项改革”有关政策,西安工程大学修订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对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或专职人员,纳入教师系列或工程系列参加职称评审,田宝华以科技成果转化到款突破600万元破格晋升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军志十余年来带着自己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在阎良田间农地一线帮助农户种植甜瓜,让阎良成为有名的“甜瓜之乡”,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教师职称评定更侧重教学与科研,杜军志十余年来仍为助理研究员。“三项改革”实施后,杜军志凭借成果转化解决农业生产难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横向项目闲置经费出资 帮助他们达成愿望

陕西科技大学牛育华团队研发的一种腐植酸免套袋膜剂,在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后受到多方关注,团队成功孵化企业入驻秦创原总窗口。面对成果转化“缺钱转”和横向项目账户闲置了大量结余经费的情况,陕西科技大学运用“三项改革”政策鼓励教师利用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创办公司,出资金额最高可达结余经费的90%,团队项目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5种水果的3000余亩田间实验,示范效果远超预期。

西安理工大学张延超团队形成的指尖密封、石墨密封等主流密封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产业化时,面临团队缺少产业化经验和产业化所需的测试车间、生产车间、资金等困难。“三项改革”实施后,西安理工大学将团队研发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技术”作价1908万元,横向结余经费出资80万元,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与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设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改革的“小气候”正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

“三项改革”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改革的“小气候”正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加快推动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总的来说,取得了六大成效。

■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人才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全省创业氛围空前浓厚、成效全面显现。2023年,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同比增长102.68%,陕西高校专利转让总数达到7559件、同比增长44.86%,排名全国第4。《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中,我省4所高校跻身2022年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50强。

■创新了转化机制模式。

“三项改革”及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高校院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不同的转化模式、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138件科技成果免费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托管协议,公司作为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持股平台,代表学校管理股权、行使股东权利,收益权仍归学校所有。

■推动了科技企业量质双升。

“三项改革”推动更多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新增A股上市科技企业7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前列。

■加速了产学研合作进程。

“三项改革”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反哺了源头创新、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校地融合。如,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电网、华为等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约191家战略合作平台,建立79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5家科技型企业,第一轮融资超过3.6亿元。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99亿元,同比增长34.96%,其中就地转化技术合同35124项、成交额1601.17亿元,占全省的50.38%、38.86%,较2022年分别提升11.09和4.51个百分点。

■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于为陕西重点产业赋能升级,“三项改革”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如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

以“三项改革”科转项目为纽带,创新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形成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全覆盖;各市区吸纳西安地区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协同创新发展。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位居全国第7。

据介绍,“三项改革”推行以来,一大批曾经“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迁陕西,初现归雁效应。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资讯
点击排行